變塗地研出蒔繪打刀拵。原尺寸圖
這是最接近實物顏色的圖片,刀柄的部份是將柄卷髹以紫紅色漆的漆柄。
刀身金具則接髹以黑漆防繡。(接下來的圖片,則是用閃光燈加上一些影像處理,讓大家比較容易看清楚。)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改裝前的模樣。
鞘身看得出來與上一篇完全不同,顏色變得很沉穩,原本亮晶晶的楓葉蒔繪,乍看之下幾乎融入綠色的背景裡,實際上只要換個角度看,它就會閃爍像是金屬般藍綠色的光澤,與刀鞘上半段的金色楓葉互相輝映。鞘的上半段原本很突兀的金箔色彩,也因為罩了透明漆後,顏色與背景更有一體感但又不致失去主題。雖說是對比鮮明的紅配綠色調,色彩在巧妙的安排下依然顯得合諧,色彩豐富而不輕浮。
這把刀拵作為武道用具,可以說穩重耐用與美感兼備,對一個創作者而言,沒有比作品與預想中的一樣更大的鼓舞了。
續上一篇,做好變塗再加以蒔繪後,考慮到刀鞘是一種須要耐得住大量磨擦的漆器,所以採用了研出蒔繪的方式來製作。
所謂的研出蒔繪,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大名鼎鼎的《金銀鈿裝唐大刀》(圖一)上的瑞雲麒麟紋即是研出蒔繪,又稱作末金鏤(小笠原信夫,1997)。在未乾燥的漆蒔上金粉後,反覆髹上兩層透明漆,再將蒔繪的紋樣研磨出來,使得紋樣與背景高度相同,紋樣就有如從漆中湧現出來,故稱研出蒔繪。(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,2007)
圖一 《金銀鈿裝唐大刀》
資料來源:小笠原信夫(1997:1)
所以接續先前的工程後,在整把鞘塗漆上兩層的透明漆(天然漆的透明漆與化學漆的透明漆不同,是琥珀色的,所以天然漆的色澤會較化學漆沉穩)並加以研磨,最後再用生推光,如同鏡面一般光滑又溫潤的天然漆鞘就此完工。
蠟色塗表面,大家常看到的蠟色塗的做法,就是以生漆不斷推光後,表面會產生一層彷彿是蜜蠟一般的光澤,所以才被稱作蠟色塗。(歷史群像編輯部,2006)
其中一層我貼了局部的金箔,請大家看紅色的部份有一圈圈淺淺的黃色光澤即是。如果能每個夾層都貼,而且全部貼滿的話就會有一圈圈金色的光澤,不過…金箔實在太貴了…
使用的是純金箔,不能使用代用金箔是有原因的,因為天然漆的酸性很強,會快速的氧化金屬,所以使用代用金箔的話,這楓葉會被透漆氧化成黑色的。
刀鐔的週邊也很細心的做了變塗,使整把刀拵更具一體感。
因為華諾的鐵製金具非常愛生鏽,所以我仿照兜甲的做法,把全部的金具,包含切羽、刀鐔、緣頭金具、目貫全部都髹以黑漆,如此即可防鏽百年。
畢竟,中國製仿刀永遠無法解決柄卷綁不緊的問題,我也不期待他們有一天能把這麼簡單的事給做好,避免哪天出現像頭金具脫離或刀莖鬆動等不必要的麻煩,我決定將柄卷全部髹以朱漆來固定。
髹漆的刀柄,多出現在戰國時代的實用刀上,不僅可以防止汙損,而且經過髹漆後的柄會非常堅固。(歷史群像編輯部,2006)做法就是將漆一直塗在柄卷上,到了一定厚度後加以研磨,再一直塗上,再研磨,反覆至表面完全平整為止,這個刀柄我塗了共15層的漆才完成。
最後是自我檢討,這是第一件完工的漆鞘刀拵,大致上是有照著我所希望的方向進行,但是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改進,其中大多與趕著交作業有關…所以漏了一些細節。
首先是變塗的部份,粗磨後應該再靜置個一週的時間待其第二次乾燥,再進行細磨,這樣漆膜才會更平整。
第二是貼金箔與蒔繪的部份,為了省時間用了乾燥速度快黑漆,結果造成紋樣不均勻。
雖然工序縮短了一點,但為此影響了製作整整兩個半月的作品的成果,漆藝實在是一項急不得的藝術呀~
留言列表